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分析
形成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全长5464公里,是我国第二长河。黄河流域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当前,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在于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洪水风险等,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因此,只有通过流域治理,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母亲河。
建设黄河生态经济带的现实需要和重大意义
促进沿黄各区域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呈阶梯状分布:上游落后、中游崛起、下游发达。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构成了事实上的西北经济塌陷区,黄河中游的关中城市群、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原城市群和下游的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发展较为高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能够促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部(原)实现崛起和下游发达地区的山东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缩小贫困落后的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同时也有利于畅通“一带一路”。
补齐贫水地区水资源不足短板:黄河上游的西北地区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地区,也是人口聚集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和工业重点承载区。通过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西北地区水环节污染严重及盐碱化严重问题,促进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例如在宁夏自治区,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利于当地在荒漠化和干旱地区加快发展节水产业,倒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发展。
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黄河流域构成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链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能够保护沿河两岸分布的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
确保国家粮仓无虞:沿黄河九省区的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份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是小麦、大米、玉米、水果、蔬菜、肉类等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做好黄河流域的保护工作,同样也是保障了食品安全。
建立长效脱贫机制: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省份及下游滩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加强黄河流域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利于解决流域人民的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有重要意义。
黄河流域大保护相关重要政策梳理
黄河污染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以汾河、湟水河、涑水河、无定河、延河、乌梁素海、东平湖等河湖为重点,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加强黄河支流及流域腹地生态环境治理,净化黄河“毛细血管”,将节约用水和污染治理成效与水资源配置相挂钩。
2021年8月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
总体目标:到 2025 年,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 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 30%。
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
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合理布局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推广再生水用于生态补水、工业生产和市政杂用等 -
结合组团式城市发展,建设分布式污水处理再生利用设施,推动达标处理后就近回用 -
国家级新区、黄河中下游地级以上城市新建城区提前合理规划再生水管网,有序开展建设 -
鼓励工业园区与市政再生水生产运营单位合作,推广点对点供水 -
利用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设施或人工设施,推广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 -
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城市建设,推动分质、分对象用水 -
示范建设资源能源标杆再生水厂,开展物质能源回收利用 -
推广应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和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十四五”期间,新建、改建和扩建再生水生产能力约 300 万立方米/日
2021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暂停水资源超载地区新增取水许可,严格限制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城市发展规模、高耗水项目建设和大规模种树。
加大工业节水力度:深挖工业节水潜力,加快节水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推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产业节水增效,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2021年12月 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到2025年,黄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47立方米以下,比2020年下降16%;上游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中下游力争达到30%。方案对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提出了更高要求:
-
农业用水:水资源短缺和超载地区调整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规模。 -
工业用水:推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沿黄重点地区拟建工业项目,一律按要求进入合规工业园区。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盲目上马。 -
人工生态用水: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黄河干支流严禁脱离实际建设人工湖、人造水景观”、“年均降雨量小于400毫米地区,严格限制大规模种树营造景观林”。 -
非常规水利用:非常规水纳入统一配置,实行区域配额管理,逐年提高利用比例,并严格考核”,更加明确和严格非常规水源利用的“配额管理”。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分布着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矿井疏干水量大,《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陇东、宁东、蒙西、陕北、晋西等能源基地的煤炭矿井水综合利用 -
上下游水源空间配置:坚持生态优先,大稳定、小调整,优化细化《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黄河“八七”分水方案),下游地区更多使用南水北调供水,腾出适当水量用于增加生态流量和保障中上游省份生活等基本用水需求。
水环境治理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要彻底根除水污染,实现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更非一日之功。找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均衡点。深刻理解“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刻含义,在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条件下,充分发展黄河流域经济,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互促互进、增效共赢。
【参考资料】
1. 2019.10.16 《求是》杂志第20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2. 2019.10.28 宁夏日报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
3. 2021.8.25 发改委 “一图读懂 | ‘十四五”黄河流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实施方案’“
4. 2021.10.15 新华社 “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5. 2012.12.3 国家发改委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政策解读”
6. 2021.12.21 国家发改委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方案》政策解读”